当我们需要委婉地说一个人“才思减退”时,经常会说他“江郎才尽”。那么成语中的“江郎”说的是哪位仁兄?
按理来说,一个人的退步是很正常的事,年龄和阅历都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才华,但是这位“江郎”的退步为什么会这么出名?
“江郎”真姓“江”“江郎才尽”这个典故的主人公,是一个名叫江淹的人,此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,是一个挺有名的官员。
南北朝时期,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,分别是刘渊的南朝宋、萧道成的南朝齐、萧衍的南朝梁、陈霸先的南朝陈。
展开剩余90%江淹在前三个朝代都当过官,就是没有在南朝陈任职,这是为何?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起南朝陈,而是因为建立陈朝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。
言归正传,江淹出生于公元444年,六岁的时候就学会了作诗,十三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写文章,被当时的人称为“神童”。
但不幸的是,江淹在十三岁这年失去了父亲,也失去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。
本该出门求学的江淹,被迫开始养家糊口,但是他也没有什么特殊技能,只能靠着上山捡柴火赚钱。
一直到江淹二十岁那年,宋孝武帝刘骏发现了江淹的才华,于是便特意让他来给皇子当家教。
虽然当家教并没有实权,但这足够了,江淹能被皇帝请来当家教,这就说明他已经有足够的名声,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厉害人物。
由于江淹“贤名远播”,因此后来改朝换代的时候,江淹总是被朝廷找来当官。
哪怕有些人不喜欢江淹这个人,也必须把江淹请到身边,因为江淹的影响力太大了。
皇帝可以不用他,但是不能没有他,哪怕不需要江淹的才华,也必须将江淹留在自己手里。南朝宋时期,江淹在建平王刘景素手下任职,但是刘景素对于江淹并不是很在意。
在投奔刘景素之前,江淹被牵扯到了一桩大案当中,莫名其妙地就被关进了大牢。
刘景素听说江淹在大牢里,连忙用自己的门路将他救了出来。江淹对他感激涕零,发誓一定会尽力辅佐他。
但是刘景素身边不止江淹一个谋士,刘景素很少会听江淹的建议。
虽然刘景素不听江淹的谏言,但是江淹并不是没用的。
自从他来到刘景素这里后,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投奔刘景素,他们可不是奔着刘景素来的,而是冲着江淹来的。
但是刘景素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他还以为是自己变得更厉害了。
看不清局势的刘景素决定起兵造反,自己当皇帝,江淹劝他再等等,还不到时机,但是刘景素却觉得江淹在故意捣乱。
愤怒的刘景素直接将江淹贬为了一个小县令,自己则是带兵造反了。而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,刘景素兵败身死,年仅二十五岁。
刘景素被杀后,南朝宋已经是摇摇欲坠,此时的江淹在乡下当县令,也是难得清闲。
萧道成建立南朝齐之后,派人到处寻找江淹,把当了三年多县令的江淹拉了出来。
在之后的日子里,江淹的角色一直都没有变过。在南梁建立之后,萧衍也是利用江淹的影响力为自己网罗人才。
江郎才已尽但可以预见的是,江淹这种身份的人,早晚会被朝廷抛弃,因为他的作用就是吸引人才。
萧衍刚把江淹拉拢到身边的时候,不仅让他当了吏部尚书,还给了他很多的福利。但是等人才足够多了之后,江淹可就没有这么受欢迎了。
排挤江淹的第一步,就是将他贬出京城,让他去外地做官。官的大小无所谓,只要是让他离开政治中心。
等人们把江淹忘得差不多了之后,再把江淹往下贬,直到贬为平民。
萧衍就是这么干的,他先是将江淹贬为了宣城太守,随后便将江淹一贬到底,让他回家种地去了。
萧衍的这种做法有点着急了,按理说应该一步步地来,不能直接把一个太守贬为平民。
主要是因为这种情况太扎眼了,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,也很容易就能让人看出来,朝廷这是在针对江淹。
萧衍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,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。
不知什么时候,民间出现了一个关于江淹的传闻,据说江淹在外游玩的时候,遇上了一个自称是郭璞的老人。
这个老人须发皆白,看起来年龄很大,但是走起路来还是健步如飞,比年轻人走得还要快。老人快步来到江淹面前,向他讨要“那件”东西。
江淹感到很奇怪,他压根就不认识这个老人,老人找他要什么东西?老人说:“我在你这里留下了一支五色笔,现在你该还给我了!”
江淹不知道老人在说什么,但是老人指了指江淹的怀里,意思是五色笔就在你怀里。
江淹为了跟老者解释清楚这件事,伸手向怀里摸去,但是江淹居然真的摸到了一个东西。他拿出来一看,居然真的是一支五种颜色的笔。
江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但是他为了不被讹骗,只好将手中的笔递给了那名老者。
老者拿到笔之后就走了,也没有多说什么。
江淹本以为这是老人在变戏法,因此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。
但是从此之后,江淹头脑中的才华似乎被拿走了一半,写文章都写不出来了,就算强行写出来,也是一篇没有水准的烂文章。
人们读了江淹的烂文章之后,纷纷觉得江淹不如以前了,于是便有了“江郎才尽”的说法。
这个故事到底从哪里来的,现在已经无人知晓,但是从此之后,人们便不再在乎江淹了。
江淹直到去世,都没有再做过官。等他去世之后,朝廷才给了他很高的荣誉,但是对于江淹来说,已经没有意义了,因为他已经死了。
其实“江郎才尽”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,也是有人来找江淹讨要东西。
不过这次来要东西的人不是郭璞,而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张协。
张协说自己在江淹这里留下了一匹锦缎,现在让江淹拿出来还给他。江淹还从怀中掏出了锦缎,但是这些锦缎所剩不多了,只是数尺残锦。
张协很生气,他说自己明明交给江淹完整的一匹锦缎,现在怎么就剩下这么点了?张协骂了几句之后,便带着那数尺残锦离开了。
而江淹这边的情况与“江郎才尽”是一样的,也是无法再写出好的文章来的。
这个版本的故事也有一个成语,叫作“文通残锦”。
不管是哪个成语,其含义都是在说一个的人不如以前了,才华即将衰退殆尽。那么江淹的才华真的被人拿走了吗?那肯定是没有。这两个成语被创造出来的意义,就是让江淹失去影响力,让人们不再敬仰他。
至于江淹写的文章是不是真的不如以前了,其实没人知道。
况且就算真的不如以前了,也很正常,毕竟江淹的年纪摆在了那里……
发布于:湖北省盈亚配资-免费炒股配资-股票配资中心-配资策略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