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68年,大明正式建立,曾经身为和尚和乞丐的朱元璋,凭借非凡的机遇和坚韧不拔,奇迹般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。经历了社会最底层的艰难岁月,历经战乱和风云变幻,朱元璋对安全感极度缺乏,他用警惕而深邃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,生怕有人会夺走他辛苦挣来的权力和财富。
然而,朱元璋也颇为无奈,他不得不将手中部分权力和财富分给自己的“兄弟们”,这是因为这些兄弟们陪他出生入死、共同打拼,建功立业。毕竟,这片江山不是他一个人的独享,是大家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。眼下建国已成,分享胜利果实是理所当然的,否则若他吝啬封赏,恐怕兄弟们就会起义造反。深谙人性复杂的朱元璋,自然明白这个朴素的道理。于是,在1370年,他一口气封了150位功臣为公、侯、伯爵,虽然内心不情愿,却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。
其实,在大明建国初期的制度设计中,有一个人为了官职让朱元璋颇为头疼,那就是李善长。朱元璋身边有两大政治派系:一是淮西派,最早跟随他征战四方,李善长正是这一派的领军人物;另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。淮西派的势力稍强一些,李善长也功劳最大,理所当然地成为建国后的丞相。然而,李善长却屡屡向朱元璋抱怨自己的职权范围不明,难以管理,变相地向朱元璋索要更多权力。朱元璋虽然心中认定他是丞相的最佳人选,但李善长的主动要求却让他感到不悦,仿佛李善长急于分权,隐含不轨之心。
展开剩余79%李善长毕竟跟随朱元璋多年,功劳卓著,尽管心有不快,朱元璋还是为了稳定局势和顾及面子,最终任命李善长为开国丞相。然而,心中的不满种子已悄然萌生,朱元璋开始暗自酝酿如何在适当时机收回分散出去的权力,这也为后来胡惟庸案埋下了伏笔。
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和忠实助手,朱元璋封赏功臣时,他仅获参知政事一职,相当于丞相的副手。在李善长的庇护下,胡惟庸官运顺遂,做事勤勉谨慎,赢得了朱元璋的认可。李善长退休时,极力推荐胡惟庸继任丞相,但刘伯温坚决反对这一提议,这也成为胡惟庸日后害死刘伯温的主要动机之一。
1371年,靠着李善长的支持,胡惟庸被任命为右丞,直属上司是左丞相汪广洋。不久之后,因汪广洋只知吃喝玩乐,不务正业,被严厉的朱元璋派往广东,胡惟庸顺势升为独掌丞相大权,直至1377年。在此期间,胡惟庸逐渐开始贪污腐败,建立自己的权力网络,审查上呈给皇帝的奏折,截留不利于自己的内容,有些生死攸关的大事甚至不报皇帝,擅自决断。
朱元璋洞察一切,决定适时给予警告。1377年,他将汪广洋从广东调回中书省,任命为丞相,部分削减胡惟庸的权力。然而,汪广洋依然无所作为,胡惟庸依旧独揽大权,让朱元璋极为不满。1378年,朱元璋颁布命令,规定“天下奏折不得关白中书省”,明确要求所有奏折直接呈给皇帝本人,剥夺中书省审阅权。这一举措意在切断胡惟庸的权力根基,但奏折是否真正警醒了胡惟庸,史书无明确记载。
1379年,大明迎来了占城国进贡的外交事件,但汪广洋和胡惟庸竟未将此事禀报皇帝。事件曝光后,朱元璋勃然大怒,二人只能低头认错,却互相推卸责任,礼部也被牵扯进来。此时,御史中丞涂节揭露了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秘密,朱元璋询问汪广洋,后者声称毫不知情。愤怒的朱元璋先是贬汪广洋至海南,随后赐死他。然而,作为事件核心的胡惟庸却未立即受罚。直到1380年,涂节再次举报胡惟庸谋反,胡惟庸被逮捕,未经过审问即遭处决,随后有三万多人被牵连株连,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洪武大案。值得一提的是,有关朱元璋赴胡惟庸府中观祥瑞,云奇告密等传闻,均无《明史》记载,可信度极低。
那么,胡惟庸到底是否冤枉?可以说多少有些冤枉。首先,贪腐在当时官场极为普遍,凭借朝廷微薄的薪俸,官员们难以维持基本生活,何况体面生活,贪污几乎成了无奈之举。其次,胡惟庸确实培植私人势力,但在1373年至1384年间,大明没有科举制度,官员主要靠推举,推举必然偏向自己信任的人,形成势力集团是必然结果。再有,占城国进贡事件,汪广洋和胡惟庸完全依照《大明会典》执行,非特例,朱元璋却忽视自己定下的制度,令下属自认倒霉。至于谋反指控,因为胡惟庸当日被处死,没有任何口供留存,实质上是朱元璋单方面的说法,难免令人怀疑。
许多史学家对胡惟庸谋反一事持怀疑态度,认为这不过是朱元璋借机铲除权臣的借口。清代学者更发明了“凿空说鬼”的说法,强调此案纯属虚构。
从朱元璋视角来看,胡惟庸死是必然的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皇权和相权总是矛盾对立,相权越强,皇权就越弱。胡惟庸代表的相权已经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绝对统治。1370年,朱元璋任命浙东派的杨宪入中书省当丞相,杨宪对李善长极尽诋毁,挑起权力争斗。朱元璋无奈,为了稳住局势,迅速处死杨宪。但李善长和胡惟庸趁机将杨宪案扣在浙东派头上,将其打压致败,淮西派遂独大,并架空了皇权。朱元璋怎能容忍这种局面?
要么不干,要干就干彻底,朱元璋不愿与相权纠缠,他决心废除丞相制度,但他也清楚,这一职务存在了数千年,不是说废就能废的,必须有正当理由。于是,他选择忍耐,从1370年默默忍受胡惟庸折腾,让他犯错、让他得意,等待合适时机。直到1380年,他一举铲除胡惟庸,废除丞相制度,将所有权力收归皇帝一人,并留下明文旨意,禁止朱家后代以任何名义恢复丞相职位。
废丞相后,朱元璋随即着手整顿军权,废除大都督府,设立五军都督府,将军权分散五路,明确规定没有皇帝命令,兵部不得指挥军队。紧接着司法体系也在他的主导下彻底改革。这样一来,皇权终于实现了一家独大,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力量都被斩草除根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亚配资-免费炒股配资-股票配资中心-配资策略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