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“三线印记寻访团”的队员们踏着夏雨叩响了二汽建设者丁冬喜的家门。
1970年的十堰山区,寒风卷着碎石掠过光秃秃的山脊,一群背着行囊的建设者踩着泥泞走来。“当时这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,晚上睡觉能听见狼叫。”88岁的老科协成员丁冬喜摩挲着泛黄的工作证,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场景。作为二汽建设的亲历者,他的故事串联起中国汽车工业在深山里扎根生长的岁月。
1969年,国家号召在三线地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,丁冬喜主动从一汽报名支援。“选址考察了好几个地方,湘潭、襄樊都去过,最后定在十堰,就为了少占老百姓的良田。”他记得第一次进十堰时的震撼:群山环抱中只有零星村落,建设者们住的“干打垒”土房四处漏风,喝的是带着泥沙的山泉水。但没人抱怨,“国家需要汽车工业,我们就得来。”
那时的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,仅从一汽支援的技术骨干就有上千人。丁冬喜被分到总装车间当工段长,带着二十多个学徒工从零开始。“没有自动化设备,刮导轨全靠手艺,既要刮得平,又要留出油槽存油,手上磨出血泡是常事。”他展示着右手虎口处的老茧,“那时师傅带徒弟,都是手把手教,一个动作练上百遍才算过关。”
1975年二汽首辆东风卡车下线那天,整个十堰沸腾了。丁冬喜和工友们围着卡车转了一圈又一圈,有人激动得落泪。“我们用算盘算数据,靠图纸比划尺寸,硬是在山沟里造出了汽车!”他记得第一辆车试跑时,沿途老乡们追着卡车欢呼,有人端来热茶,说“咱们山里也能造‘铁家伙’了”。
展开剩余30%在十堰一待就是五十多年,丁冬喜见证了二汽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生产的蜕变。“现在车间里都是电脑操作,机器人焊接比人工精准百倍,但当年那些手艺活儿里的门道,我一辈子忘不了。”他至今保存着当年的工作笔记,里面密密麻麻记着齿轮磨损系数、轴承装配窍门,纸页边缘早已磨得发毛。
退休后,丁冬喜留在了十堰,加入老科协整理厂史资料。“这些故事不能忘啊,”他翻着相册里黑白的建厂照片,“现在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,当年我们是怎么在石头缝里种出工业的种子。”夕阳透过窗户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,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奋斗故事,在老人的讲述中依然滚烫。
(通讯员:田烁)
发布于:湖北省盈亚配资-免费炒股配资-股票配资中心-配资策略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